設計如何影響人類的生活?
好的設計可以帶給我們生活上的便利,
不好的設計則使用起來礙手也浪費人類精力社會資源。
設計是設計師與人之間的溝通語言,
溝通的好,使用者一看就知道產品要表達的意思,清楚了解設計師想要傳達的意念;
反之,溝通不好的設計變成不良品,帶給人們使用起來的不便性,甚至造成生命危險都有可能,像是台灣的交通號誌,時常就出現設計不良的情況,
尤其是閘道路口,如果標誌指示不清楚,很容易造成車禍問題。
還有,很多人都想替殘障人士設計無障礙空間,
但是若設計不良,對使用者來說不只沒有解決問題,反而是增加困擾。
所以,設計要避免「做作」,設計師想要傳達自我的獨特性,卻往往忽略人性的「通用認知」,所以設計師應具備認知心理學的知識基礎,
了解人們在正常情況下的思考行為為設計的出發點。
一般我們對產品的了解都已有長期記憶的認知,
就像馬桶我們知道要用坐的,
看到喇叭鎖就是要用手去旋轉,
插座一定是兩個孔或三個孔,
電話聽筒都知道要放在嘴跟耳朵之間,不會就掛在脖子上,或是其他用途。
這些都是我們長久以來對產品的認知行為,也把它視為理所當然。
當我們看到新的產品時,在使用它時,最先會以我們的認知記憶去使用它,
想像它跟我們之間的互動,也就是回饋行為,
現在很多產品都強調簡潔,功能隱藏式設計,
例如一個按鈕兩個功能,如果標示不清楚,第一次使用的我們怎麼會知道?
之前看過日本電信DOCOMO想像未來的影片,
它形容未來會是充滿隱藏觸控面板融合新建築的設計,
電視電腦都直接在牆上展現,當你不使用它時,它的外觀就跟牆壁一樣,看不出任何異樣。
當你在面板上詢問路時,地上會出現指示路徑帶領你到達目的地,
所以未來將是觸控面板的世界。
連馬路都是個大的觸控面板,每位駕駛不需擔心走錯路,也不需擔心碰撞發生。
他的使用技巧很簡單,只要機器傳達的語意清楚,你能跟他溝通對話,
機器就能輔助你完成很多事。
可是這些高科技的發明,在未來都是有可能發生,
問題是現在的人沒遇到過沒使用過,會有操作錯誤的情形發生,其實使用者是需要訓練的。
以我的例子,在第一次上高鐵時,不想排隊等買票,於是使用機器購票,就像捷運購票一樣,
選出你的目的地再付現即可,第一次使用憑著直覺思考順著機器的指示步驟走,
可是當要插入信用卡付費時,他沒有範例圖片說明信用卡的插入方向,
試了好多次的方向,還一度以為是卡片問題,
等確定時也沒指示說請按右邊小視窗的確定鍵(正常使用者會一直盯著大螢幕,而不會注意小螢幕)我與機器雙方就一直僵持著,等待時間超過就跑出購票失敗訊號,你又得重新再按一次。
那時候就發現,為甚麼連購買一張票都要這麼麻煩。
可是經過幾次經驗,清楚了順序就比較能了解整個操作系統。
所以當設計者在傳達創新的想法時,指示內容說明清楚、步驟不繁瑣,
如果能讓使用者在不知的情況下也能輕鬆使用,這就是一個非常棒的設計,
當然訓練使用者也是有必要的。
在未來設計的概念終究還是會朝向直覺式的概念出發,
但是因為隨著高科技的發展,很多產品都會套入高科技概念,
如何讓科技與人身體的直覺動作與感受做相對應,考量人機互動,
思考簡單又有樂趣的操作介面,
這或許也是未來設計師需要探討思考的問題。
from 設計理論特論 課堂筆記